8天出游超8亿人次,理解数字背后的需求

Connor 欧意交易平台 2025-10-10 1 0

文| 张彦宗

长假结束,央视新闻转载文旅部数据中心的统计:今年国庆中秋假日8天,全国国内出游8.88亿人次,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.23亿人次;假期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.06亿元,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081.89亿元。

8天出游超8亿人次,理解数字背后的需求

资料图。图文无关。

出行的人均“客单价”近千元,只是统计数字,冰冷、不带感情。而立足个体的出行感受,每个人的答案不一样,有网友总结一个新词汇是“苦难旅游”。它指的是长假开始和结尾时段的高速拥堵,也包括服务区电车出行的充电难,还有在博物馆、热门景点人挤人、疲态毕现数以亿计的国人,在“受罪”中旅游。

构成“苦难旅游”的这些所谓苦难条件,当然不是今年才有,高速年年堵,旅游旺季人山人海,早就是人尽皆知。每年长假开始头天晚上延至当天早晨,朋友圈都不乏嘲笑“大聪明”们出行遇堵的。长假过半,朋友圈多半会集中传阅水泄不通的景区现场照。

央视的概括总结,属于年度例牌,而“苦难旅游”算是民间定义,不一定对,不一定全面,可兴许揭示了长假获得感的真实一面。这个面向不那么光鲜,可能是出行时的汗流浃背,高速上的披星戴月,也可能忍饥挨饿,但这些个体的苦难体验不一定就是“负面的”,它也可以是值得铭刻的个人经验。

与往年有个很大的不同,今年“双节”出行方式中,自驾占比80%,高速日均车流超7000万辆,“汽车上的中国”在八天中短暂上演。出行在外,确实有堵车的时候,可对于时间有限、开支有限的人们来说,享受着放假时光,堵在路上也是“在路上”,是可以承受的代价。

堵在路上,堵在景点,堵在博物馆,堵在古城步行街,但不妨碍人们拍照打卡发圈。居伊·德波那本《景观社会》提供了可以化用的理论解释,叫景观社会中的符号消费。体验也许不美好,可游客心态变了,转向“我在旅游”的景观生产,别人眼中的“苦难旅游”成为当事人发布社交平台的标准照,升华了。

旅游照片下方的定位成为另一种证明,证明“我在路上”“生活在别处”,也成为“生活美好”的符号象征。“苦难旅游”带有的讽刺意味与批判色彩,在这里会被消解掉,因为勇敢投入出行车流与人流的人们,趁着难得的假期,去追求诗和远方,谁说不是在构建理想的自我呢?批判者眼中的“苦难”,其实是炼成新自我的素材。

展开全文

8天出游超8亿人次,理解数字背后的需求

资料图。图文无关。

所以从文化上来讲,尤其考虑到我们日常“卷文化”的盛行,长假出行的辛苦与困难,都不算什么。甚至于,这时候拿“苦难”叙事来形容长假出行的人,带有相当明显的叙事压迫,非常刻薄。刨除8.88亿人次中看望老人、家庭团聚的刚需,仍有成千上万的人想要逃离日常,短暂地逃离单调的节律。

这么解释,肯定不是美化节假日一窝蜂出游,因为支撑起8.88亿人次——这个星球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——的主因,除了传统的节日惯性,还有那些从工位上、从母职上、从社会定位上急需“脱离日常”的庞大需求。各种场景下的拥堵,都挡不住这种“逃离”。如果真有什么“苦难”,出行的日夜只怕是小儿科。

今年长假出行有很多人去小地方,不去热门大城市大景点,云南芒市、新疆莎车等县域成为热门,预示着反向出行带来旅游市场的“下沉”。因为地方接待能力有限,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表现。要说“苦难旅游”这个词的批判价值,更应该指向提升服务质量的地方政府,给它们多提醒,保护好观光客的旅游体验。

高速收费站工作人员喊话让车主赶紧通过免费最后一分钟,是很好的象征。这就是从社会转型与文化现象的角度,理解长假出行因规模效应引起的苦和难,避免把“苦难旅游”当成批判和挖苦国民性的新靶子,可能是知识人理应具备的善意。因为长假出行,不只是简单的数以亿计的人口流动,还是数以亿计的“苦中作乐”的情绪单位的汇流。要想让“苦难旅游”这个新词有任何意义,矛头都不该指向个人。

评论